書號 |
9789887970064 |
出版日期 |
2022年 9 月 27 日 |
|||||
中文 書名 |
從前,遇上 100 % 的香港 |
|||||||
原書名 |
|
□應稅¢免稅 |
||||||
出版社 |
CUP 出版 |
書系 |
Oops99 |
|||||
作者 |
CUP 媒體 |
譯者 |
|
|||||
售價 |
台幣定價: 740元 港幣定價: 148元 |
ISBN |
9789887970064 |
|||||
頁數 |
212頁 |
內文 印刷 |
全彩 |
規格 |
210mm H x 150mm W |
|||
出版地 |
香港 |
裝訂/重量 |
平裝 / 312g |
建議陳列 |
香港研究/亞洲研究/香港歷史 |
關鍵字 |
香港 / 歷史 / 殖民地 |
|
內容 簡介 |
歷史的靈光一閃 如何迸發香港複雜而多重的可能性?
歷史,只是一瞬。但這一瞬卻能迸發出多種可能、多重結論。
作為面向海洋的小漁村,早在開埠以前,這一小片土地已然是中原政權與海洋帝國狹路相逢的地方,而每個相遇,都成就了一個香港,後來便摺疊成了今日的香港。
2020 年 CUP 出版首度在香港出版繪本畫作《從前,有個香港》(This is Hong Kong),重現 1960 年代初捷克旅行畫家 Miroslav Šašek 眼中 100% 的絢爛香港。所謂的 100% 不是一個圓滿的盡頭,中間可能藏著各取所需、各執一詞的 100%,香港亦是這樣碰撞而生的。這書想捕捉的,就是歷史靈光一閃碰撞的瞬間,並把各人眼中的100%展開:
本書分成 3 個章節,首章講述 20 世紀前,位處中原政權邊陲的香港,不但聚居前朝遺民與異民,更曾留有海洋帝國的足印,最後由英國開埠而面向世界;第二章聚焦 20 世紀,探討不同族群與勢力交匯下,如何塑造出香港獨特而混雜的城市面貌;第三章剖析外來者眼中的香港形象,如何改變地緣關係,甚至啟發世界的變革。
最後香港在自己的歷史上留下怎樣的足印?我們眼中的香港是不是100%的香港?就讓這本書補上我們沒有遇上的香港。
|
|||||||
作者 簡介 |
*CUP媒體逢周一至周五,每天奉送精選 10 條要聞。由政治經濟到文化科技,為繁忙的你篩選精華,省卻無謂的頭腦負荷。在資訊爆炸的時代,與你淸醒同行。
|
|||||||
從前,遇上100%的香港
序:複數的可能,多重的百分百
PART 1 現代文明以前—海洋的相遇 遠古香港曾經是越南趙朝的一部分? 1197年大嶼山鹽民起義,被屠殺的香港原住民 南宋末年,九龍東有個流亡政府? 當香港與海洋帝國相遇(一):葡佔屯門 當香港與海洋帝國相遇(二):日不落帝國考察大嶼山和馬灣之旅 1780 年中國南海海圖:首張寫有香港名字的英製地圖 英屬初期,幾乎自治的九龍半島
新界鄉民與英軍的六日戰爭,如何決定香港面貌? 一場奠定港島面貌的瘧疾瘟疫 禍不單行,改變香港面貌的第二場瘟疫
PART 2 進入現代—城市面貌的誕生 香港戰前經濟的大靠山:土木工程
在何文田,尋找失落的葡萄牙人花園城市 皇后大道變明治通:強制日化的香港 商場上蓋屋苑如何從唐樓進化而成? 引發外交風波的竹園拆村事件 東九龍自費填海計劃
美國發明的貨櫃箱,如何改變尖沙咀面貌? 收受美國資金建造的香港村落:美經援村
PART 3. 外來者眼中的香港 — 如何啟發世界? 英國人:香港只是一文不值的頑石 令張愛玲念念不忘的東方里維耶拉 香港,曾是西方兒童眼中的夢幻之都? 香港曾是啟發明治維新的中轉站?
香港曾是東南亞曾經的革命之都 印度曾經的獨立起義基地 冷戰格局下的「東方柏林」 |
||||||||
作者序 |
複數的可能,多重的百分百 ——《從前,遇上100%的香港》序
歷史,只是一瞬。但這一瞬卻能迸發出多種可能、多重結論。
大約在一個世紀前,英國舉辦過兩季大英帝國博覽會(British Empire Exhibition, 1924-1925),其中香港展區仿造了皇后大道,以展示這座現代城市的商業繁盛。不過,最吸引英國觀眾注目的,始終是展區入口的仿中式建築,主辦單位的紀念品設計,亦以刻板的古代中國形象展現香港,這就是一百年前英國人眼中100%的地道香港。
過百年來,香港曾以不同形象留在不同人的腦海:中國愛國份子眼中的百年恥辱、日本明治志士傳頌的西方文明窗口、倫敦政府戰略眼光下的東方柏林、甚至張愛玲筆下的東方里維耶拉。所有人都抱持各自成見,在歷史舞台上落力演出,成就了香港史這場熱鬧不息的大戲。
由小漁村變國際大都會,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香港故事,故事是以英國人進場開始。雖說殖民經驗是香港史不容否定的一環,但作為一個面向海洋的小漁村,早在開埠以前,這一小片土地已然作為中原政權與海洋帝國狹路相逢的地點;即使開埠以後,香港作為港口城市,理所當然也成了海洋貿易網絡的節點,與東南亞及世界港口緊密相連,造就了不同族群在此混居、各種勢力在此交匯同時衝突;香港的故事主角,從來不只有華人或英國人。
這本書無意成為一部香港通史,我們想捕捉的,不過是歷史中某些靈光一閃的瞬間,重現這些時刻曾經如何幻變出後來複雜的多重可能性。這些多重的可能帶來了香港變化萬千的國際形象,也造就了不同勢力與族群的歷史角色——究竟葡萄牙人是如何擔當九龍城市化的先驅?冷戰期間的美國援助,與香港鄉間有何關係?香港又如何促成東南亞與印度的民族革命?
二〇二〇年我們首度在香港出版繪本畫作《從前,有個香港》(This is Hong Kong),重現一九六〇年代初捷克旅行畫家Miroslav Šašek眼中100%的絢爛香港。今次我們想要呈現的,不再只有一個香港,而是藏在時間長廊中的眾數香港。
本書分成三個章節,首章講述二十世紀前,位處中原政權邊陲的香港,不但聚居前朝遺民與異民,更曾留有海洋帝國的足印,最後經英國開埠後面向世界;第二章聚焦二十世紀,探討不同族群與勢力交匯下,如何塑造出香港獨特而混雜的城市面貌;第三章剖析外來者眼中的香港形象,如何改變地緣關係,甚至啟發世界的變革。
已故作家也斯曾經憶述,在東京認識一位專門畫香港的日本畫家,對方形容香港魅力,在於各種力量共存的雜亂感,即使有不公與缺陋,也不會故意掩飾。這既是對城市景貌的描述,也是我們眼中的歷史風景——那個容讓不同力量矛盾並存、一直處於未完成狀態的100%香港。
|
|||||||
插畫家簡介
麥東記
原名麥震東,生長於香港,現居英國。1999 年開始以繪畫為志業,初時謀食於各大漫畫社,偶爾兼職廣告插畫。2009 年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設計系之後,當上全職插畫師,並於 2016 年開設麥東記工作室,為廣大客戶繪製插畫。